第一屆佛教與文學國際會議賀詞

兩 千多年前佛陀釋迦牟尼在印度開悟並教導眾生,然而他的教義至今歷久彌新,仍可適用於現代。人生在世無論誰都希望享有福祉遠離苦難。佛陀勸誡我們,在克服痛 苦的同時我們應該盡最大努力去幫助別人,他更進一步訓誨我們,假如我們無法確實幫助別人,至少我們也該注意不要造成任何危害。
 
佛教信徒的修行有一部分是包含心靈的禪修訓練,但如果要有效地去觀照我們的心念、增長我們的愛心、慈悲心、寬容心和耐心,我們就得將此實踐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。更多去關懷他人的苦難而不是只顧自已,這正是佛教等所有偉大宗教的精神所在。
 
佛教的宗旨是在服務和嘉惠眾生。因此應思考我們可依我們的信仰理念為人類社會貢獻些什麼,而非著重於要人皈依佛教。佛陀已為我們立下知足和寬容的典範,無私無我服務他人。
 
經 常有人問我,佛教的教義和做法是否仍可適用於當今世代。就像其他所有宗教一樣,佛教是處理人類根本問題的。只要我們人類仍會因人生苦短無常、對人事物眷戀 不捨或因錯誤觀念等而繼續身受苦難,則佛教當然有適用之處。關鍵是內在的和平,端視我們是否能夠以平靜和理性面對困難,同時保有內在的喜悅。愛心、慈悲、 寬容的做法,非暴力手段,特別是佛教視萬物如親的理念,正是內在和平的泉源。
 
本人欣聞第一屆佛教與文學國際會議於巴那拉斯印度大學(Banaras Hindu University) 舉行,樂見如此機緣能提供一扇窗,吸引世人注目那些掲櫫愛心、慈悲和普世責任感、以及祟高聖潔傳統主題信念等偉大教義的書籍。本人衷心祈求,但願與會者均能從此次會議各項安排之活動中尋得和平的鼓舞。